其他
就在南昌三纬路!住着一位百岁传奇老人
我们总会在某个时候找到人生的信仰。它可能在某个重要的日子,可能来自某个重要的人,亦或是源自某个特殊的物品。
许多有志青年从《西行漫记》中看到了中国未来的希望,不惜冒着危险,跋涉千山万水,前往延安。
陈日梅就是当年众多有志青年中的一员。“《西行漫记》的阅读过程是令人激动和兴奋的,它展示了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延安和在那里为国家和民族奋斗着的人们。”陈日梅在书中回忆道。
“延安就像是一座灯塔,
深深吸引着她人生的航向”
和煦的阳光照进南昌市东湖区三纬路的一个小庭院。一条小路蜿蜒穿过庭院的草地,天气晴好的日子,陈日梅会坐在轮椅上沿着小路由家人推着转上几圈。
小小的院子平静而祥和。
看到我们来访,精神矍铄的陈日梅显得很高兴。
我们与陈日梅聊起了延安,聊起了皖南,聊起了广州,聊起了新加坡,聊起了马来亚(今马来西亚,下同)……聊着聊着,陈日梅情不自禁地唱起了《梅娘曲》:
歌声穿透着时光旧事。她唱着唱着,目光慢慢凝固了起来,她的思绪仿佛又被歌声拉回到了出生成长的马来亚,和她快乐天真的童年。
这凝固的目光仿佛就是一个时空隧道,她在这个时空隧道里,再次与久远的自己轻轻对话,与深深眷念的父母再次深情拥抱……
“
“《梅娘曲》正是母亲一生的真实写照。当年她毅然离开深爱着她的父母,毅然舍弃南洋优越生活回国参加革命,完全是受一种精神的驱使。对母亲而言,延安就像是一座灯塔,深深吸引着她人生的航向。”长子陈庆东说。
“
“成长为昂首挺胸的军人”
时局变幻。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侵略中国。
十几岁的陈日梅,受姐姐的影响,开始阅读进步书籍,接触进步思想。
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后,在父亲的勒令下,陈日梅不得已回到马来亚。
1936年6月,延安根据地的红色中国领导人敞开胸襟,真诚欢迎远道而来的美国青年记者埃德加·斯诺。1937年10月,《西行漫记》在英国正式出版,客观地向全世界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告诉全世界,在延安这个不起眼的角落里发生的故事,这里到处是欣欣向荣的革命气象,斯诺笔下的红色中国领导人坚定、执着、深邃而不乏快乐和幽默,让人迷醉。
一个偶然的机会,陈日梅看到了《西行漫记》,她深深地被书中的红军事迹所感动,那一刻她找到了人生的方向。
很多时候,信仰就是一种义无反顾的选择。
陈日梅从《西行漫记》中看到了中国未来的希望,心中种下了前往延安抗日救国的种子。
虽不舍父母,但是,在信念的驱使下,陈日梅还是下定决心,要前往中国革命的圣地延安。
17岁的她再次瞒着父母回国,在新加坡到香港的轮船上,挤满了回国抗战的华侨青年,她和朋友高唱抗日救亡歌曲,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去往延安的抗战队伍不断扩大。
一路跋山涉水,一群有志青年终于来到向往已久的革命圣地延安。
在延安,正如《西行漫记》中所写的一样,她看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处处闪耀着朝气蓬勃、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虽然住的是窑洞,吃的是小米饭,洗漱也要到河边,生活非常艰苦,但是看到大家自由地放声歌唱,畅所欲言地谈论理想和革命,陈日梅没有觉得一点苦,反而更加坚定了投身抗日运动的信念和决心。
“这些年来,
母亲问得最多的就是党费有没有交”
““党员就要按时交党费,祖国就像母亲一样。”一句简单而真诚的表白,诉说着她对党和祖国的浓浓情意。
在新四军战地服务团,陈日梅的歌声带给部队官兵的,就是战斗的力量,带给广大战地群众的就是高涨的抗日热情。在硝烟和火光中,她冒着敌机的轰炸,到各部队和群众中教唱《胜利归来》等充满战斗豪情和乐观精神的歌曲,一时间,云岭的青山秀水到处回荡着他们嘹亮的歌声。
在革命战争年代,检验共产党人信仰的往往是“生与死”的考验。
在一次新四军往皖南北移中,陈日梅被伪军抓捕,面对敌人威胁引诱,年仅19岁的她不为所动,信仰坚定,决心牺牲也不投降。
“我已经做好了牺牲的准备。”陈日梅回忆道。幸运的是在被关押两天后,她经组织营救成功脱险。
历经苦难的磨砺、生死的考验,陈日梅的信仰淬炼得愈加坚定。
信仰是一心为党、无私奉献。1941年,在马来亚的哥哥寄信过来,告知父亲病故的消息,同时寄来父亲留下的3000元大洋。陈日梅悲痛万分,对于那笔寄来的“巨款”,她立马拿出2700元交给组织,用于部队补充给养,留下300元也是按月分发给身边的战友。
自回国参加革命后,陈日梅61年没有回过马来亚。
为了信仰,远离父母;为了信仰,颠沛流离;为了信仰,负重前行;为了信仰,奉献一切。陈日梅对共产主义的信仰自认定后就信了一辈子。
回首过往,陈日梅动情地说:“我的一生都献给了党和祖国。”
芳华不再,初心依然。虽已到期颐之年,但陈日梅对党的炽烈感情,历久弥新;对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时刻牢记。现在,她常年订阅《江西日报》《南昌日报》,仍坚持读书看报,时刻牵挂党的事业和地方发展。
“身体好的时候,母亲每天早晨都会翻阅当日报纸,因为年纪越来越大,她就用放大镜看报纸。晚上七点,她会准时守在电视机前收看《新闻联播》。”陈庆东说。
一百年,对于一个人来说,也许很长,对于一个政党来说,风华正茂。
一百年来,正是这些仁人志士,汇聚在信仰的旗帜之下,铸就了中国共产党的筋骨和脊梁。
|来源:张达 南昌日报社全媒体记者胡洪水 张代艳/文、成奔/图、李珍福 侯欣伟 冯凯文/视频